【讀史札記】伍子胥的傳說探究

開封日報 07-02 14:20 責(zé)編:劉曉帆 我要分享

清風(fēng)

 伍子胥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,他輔佐兩代吳王,幫助吳王夫差成為春秋霸主,可惜最后被夫差賜劍自刎而亡。伍子胥死后有不少傳說故事,其中流傳較廣的是掘墓鞭尸、一夜白頭、七星龍淵和千金報恩。

“掘墓鞭尸”是講伍子胥在攻入楚都的時候,沒能活捉殺死自己父兄的楚平王,怒氣難消,為了復(fù)仇,掘開楚平王墳?zāi)?,挖出其尸骨進行鞭尸。司馬遷在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中記載:“伍子胥求昭王,既不得,力掘楚平王墓,出其尸,鞭之三百,然后已。”在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中記載:“子胥、伯嚭鞭平王之尸以報父仇?!边@件事《呂氏春秋·首時》中也有記載,說伍子胥“親射王宮,鞭荊平之墳三百”。這兩個記載是有出入的,按《史記》的說法,是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?zāi)?,抽了楚平王的尸體三百鞭子,按《呂氏春秋》的說法,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墳?zāi)谷傧?,而不是真的拖出楚平王尸體打了三百下。對這件事,目前不少學(xué)者持有異議,掘墓鞭尸畢竟是粗魯?shù)男箞笏綉嵵e,從儒家思想來看,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,歷史上會留下千古罵名,伍子胥作為一個有政治抱負和高深謀略的人物,沒有理由輕易做出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傻事。但話又說回來,面對與自己有深仇大恨的楚平王,如果說伍子胥什么都不做也不太現(xiàn)實,鞭墳出出氣符合情理,另外《呂氏春秋》成書要比《史記》早一百多年,所以說,有很大的可能是伍子胥沒有鞭尸,只是鞭打了楚王墳?zāi)埂?br/>

“一夜白頭”是講伍子胥在逃出楚都之后,要過昭關(guān),急得一夜白了頭的故事。當(dāng)時韶關(guān)有重兵把守,扁鵲的徒弟東皋公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,決定幫助他,把他帶進自己的居所,好心招待,一連七日,卻不談過關(guān)之事。伍子胥實在熬不住,急切地對皋公說,我有大仇要報,度日如年,這幾天耽擱在此,就好像死去一樣。伍子胥焦急如焚,想告別東皋公而去,又擔(dān)心過不了關(guān),反而惹禍,若是不走,不知還要等多久。如此茶飯不思,夜不能寐,臥而復(fù)起,繞屋而轉(zhuǎn),不覺捱到天亮。東皋公一見他,大驚道,你怎么一夜之間,頭發(fā)全白了,伍子胥一照鏡子,果然全白了頭,不由暗暗叫苦。東皋公反而大笑道,我的計策成了,幾日前,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,他與你長相相似,我想讓他與你換位,以蒙混過關(guān),你今天頭發(fā)白了,不用化妝,別人也認不出你來,就更容易過關(guān)了。伍子胥過韶關(guān),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有記載,但沒有一夜白頭的事,這個故事出自明代馮夢龍的小說《東周列國志》,應(yīng)該是演繹的一段野史。

“七星龍淵”講的是伍子胥在逃出昭關(guān)的時候,在一位漁翁的幫助下,才渡過大河,伍子胥為了報答漁翁的恩情,解下腰上的七星龍淵寶劍,要送給他。這件事司馬遷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中有記載,伍子胥說:“此劍直百金,以與父?!边@把劍價值百金,我把它送給您老人家,以報答救命之恩。這個漁翁說:“楚國之法,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,爵執(zhí)珪,豈徒百金劍邪!”就是按照楚國的法令,抓到伍子胥的人,賞給糧食五萬石,封給執(zhí)珪的爵位,這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?沒有接受寶劍。由此可見,漁翁救伍子胥不是為了錢財,而是仰慕伍家的世代忠良。

“千金報恩”講的是伍子胥在逃離楚國的途中,饑渴難忍,一個姑娘可憐他,給了他一點食物,伍子胥為了人身安全,要求姑娘對他的行為進行保密。那個姑娘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,于是抱著石頭跳進了旁邊的河里。伍子胥見狀,傷感不已,他咬破手指,在石上血書:“爾浣紗,我行乞;我腹飽,爾身溺。十年之后,千金報德!”后來,伍子胥發(fā)達了之后,曾派人去尋找姑娘的家人,尋找無果后,伍子胥只好將報恩的千金投入姑娘所死的河中,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。這個故事《史記》中沒有,只有伍子胥得病乞討的記載:“未至吳而疾,止中道,乞食。”東漢趙曄的《吳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傳》有記載:“子胥默然,遂行至吳。疾于中道,乞食溧陽。適會女子擊綿于瀨水之上,……子胥行,反顧,女子已自投于瀨水矣?!薄秴窃酱呵铩冯m然也是史書,但虛構(gòu)的內(nèi)容較多,“千金報恩”演繹的成分較大。其實這個傳說還是很感人的,唐代大詩人李白為此還寫了一首《浣紗女碑銘》:“子胥東奔,乞食于此,女分壺漿,滅口而死。聲動列國,義形壯士,入郢鞭尸,還吳雪恥。投金瀨江,報德稱美,明明千秋,如月在水。”


分享